科系宗旨
「生命禮儀」(rites de passage)由荷蘭學者范傑內(A. van Geneep)首創之術語,現已成為文化人類學專有名詞,意指從一種社會地位轉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時所舉行的禮儀,在面對每個生命重要的關卡,人們都是藉著各種禮俗來完成。
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中,每個人多會經歷一些類似的變化,碰到一些共同的生命關卡,如對新生命的迎接、對為人父母者的慰勞、對成年者的期許、對婚嫁者的祝福、對往生者之敬重與懷念等,涵括出生、成年、結婚與死亡;生命禮儀的核心,即象徵了分離、聚集、過度三種意義之錯雜,每通過一道生命關卡,都意味著身體、心境和社會角色的改變,或帶來新的喜悅,或面臨新的問題,或承擔新的責任;因此,幾乎每個社會都有一套「生命禮儀」,用來標示人生每一個階段的變化,透過恰如其分的禮儀表現、學習、成長,欣然聆聽生命、瞭解生命,體驗生命的珍貴,學會珍惜生命的喜悅,學習到尊重與惜福,進而圓滿而無憾的走完生命旅程,真正過好每一天;是故生命禮儀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經歷且又最切身所需之生死大事。
生命禮儀中最為人所熟知且重視的莫過於喪葬禮儀,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每年平均有十四萬人死亡,現有三萬名殯葬從業人員,但素質良莠不齊,多未接受制式的完整訓練;而鄰近的日本,比台灣早一步邁入老年化國家,許多地方可做為台灣未來的參考,日本隨著人口急速老化,規模140億美元的殯葬業成為最具活力的行業,由於工作穩定度高,獲得不少中高齡求職者的青睞;日本每年約有98萬人死亡,殯葬市場年營業額約1.5兆日圓(141.5億美元),每筆殯葬費用平均150萬日圓(1萬4,190美元)。若加計食物、禮品等相關產業,殯葬市場規模超過2兆日圓。
為因應社會型態變遷,提升殯葬從業人員素質及滿足國人對殯葬服務品質需求,民國91年「殯葬管理條例」的通過開啟了喪葬專業人員證照制度的曙光,內政部進一步據以研擬「禮儀師證照制度暨職業訓練事宜」,期使殯葬禮儀走向證照的專業之路;行政院勞工委員會(中部辦公室)也在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建議下,審查同意開發「喪禮服務」新職類,目前已邀請殯葬業務相關產、官、學界,製訂完成「喪禮服務」職類乙、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,該職類並預定納入97年第三梯次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開考職類之一;雖上述證照偏重喪葬禮儀,但亦是生命禮儀證照化的開始,而證照與培育必須是相輔相成,方能有效提升專業素質與位階,是故生命禮儀相關系科的成立是有其必要性。目前現有三萬名殯葬從業人員,據調查約有一萬多人想接受正式教育與培訓,不僅希望能取得「喪禮服務」職類乙、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,也進而冀望未來能取得規劃中的「禮儀師」證照。
生命禮儀系科的發展對社會而言有其相當必要性:
(一)加強對生命教育的落實與社會宣導,於潛移默化中,認識生命的意義,使之尊重生命,維護生命尊嚴, 進而熱愛生命,豐富生命的內涵;同時能認識自我,建立自我信念,進而發展潛能,實現自我;同時增進人際關係、技巧,提升對人的關懷,使生死兩安。
(二)於教育中潛移默化從業人員,以消費者生命學習與成長為導向,並積極維護消費者權益。
(三)社會大眾:能教育社會大眾正視生命禮儀所學習到的生命課題與成長, 及了解相關的現況與問題,合宜的因應舉辦婚喪喜慶。
(四)現代生死教育對生命禮儀訴求的演進:如葬禮服務方面,傳統「殯葬」(Mortuary)的觀念僅止於殯與葬,現則以「喪葬」(Funeral)來廣義地結合悲傷輔導、生前契約和後續的關懷;打破死亡的禁忌,提早建立個人生命的終點──為死亡做準備,像預立遺囑、交代遺物、遺產的準備,為自己的的喪禮預做安排規劃;同時喪葬過程當中應適時掌握如何能讓我們彼此關懷,為生命的消逝找到悲傷的出口,以及讓悲哀的傷口痊癒;相關與時俱進的專業訓練與培育,方能真正達到今日符合人性化之服務。
(五)業者的服務:透過專業人才制度化的培訓與證照,可以全面提升服 務品質與人員素質,從而提昇從業人員之社經地位,同時確保消費者的需求,達到雙贏之目的,以破除傳統「土公仔」粗俗無文及死要錢的形象。
(六)國家發展的 趨勢:各項專業職業走向學校專業培育與證照一體化,是目前國家推動技職教育特色的重點。
(七)政府的管理:發展及培訓專業人才,繼而可組成相關之學術與專 業團體,以協助政府取向的擬定與規劃及加強管理,同時強化證照制度的落實與執行,並增強對業者的激勵與競爭意識,全面提升服務品質。
(八)國際化潮流:加 強產、官、學的合作,以因應加入W.T.O.之後本土化生命禮儀事業的挑戰。